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月份和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即便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也没有出现过负增长,数据充分表明:中国为最大限度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牺牲,是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这一切源于中国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负责。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强劲动员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此次全球抗疫战中凸显。制度有优势,政策有空间,这是我们钢铁行业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实现“双战双胜”的底气所在。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较多,但是从3月份和第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3月份的数据明显好于1月~2月份,从3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出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数据来看,降幅均比前两个月收窄。基础原材料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增长,天然气、无纺布、化学药品原药、原油、十种有色金属、乙烯和粗钢产量分别增长9.1%、6.1%、4.5%、2.4%、2.1%、1.3% 和1.2%,自动售货机和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3.4%。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
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的积极变化与我国政府为恢复经济采取果断坚决的措施,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的进度是吻合的。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的多方举措有力,效果明显,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不仅如此,我国政府还及时推出“新基建”政策,引导进行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为主、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式充分发挥政策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确保政策措施尽快落地。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受全球疫情暴发影响,投资活动放缓、货物进出口减缓,再加上工业品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同比、环比小幅下降均表明: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恢复。
从已发布的第一季度部分钢铁行业数据来看,粗钢生产基本保持稳定,波动不大。3月份,我国粗钢产量为7898万吨,同比下降1.7%。1月~3月份,粗钢产量为23445万吨,同比增长1.2%。受海外疫情暴发的影响,3月份我国出口钢材647.6万吨,1月~3月累计出口钢材1428.6万吨,同比下降16.0%,但是与前两个月相比,降幅收窄。3月份,我国进口铁矿(605, -2.00, -0.33%)砂及其精矿8591.3万吨,1月~3月份累计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26273.2万吨,同比增长1.3%,我国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供应保持基本稳定。数据显示,4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比3月下旬减少0.64%,但仍处高位。近期钢材价格小幅波动,短期将以弱势盘整为主。第一季度钢铁行业保持了基本稳定,对我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离不开广大钢铁企业勠力同心坚守岗位的奋战,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和产业链协同支撑。
从全球来看,疫情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都造成重创,但是中国已经走出了最严重的时期,2月份经济见底,3月份呈现快速恢复,而且恢复程度好于预期。第二季度将是经济全面恢复的阶段,最好的预期是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或略有增长。具体来看,投资方面,第二季度预计会继续回升,因为国家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另外,经济正常活动本身也在慢慢恢复。但受海外疫情影响,我国第二季度进出口方面可能还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所以加强对内需的刺激是优先选项;消费方面,预计第二季度会出现较大反弹,虽然第一季度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但是下降幅度非常小,基本呈现稳定状态,对消费的恢复会有较好的支撑。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和恢复的规模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我们完全可以对国内经济恢复持乐观态度。考虑到海外疫情的不可控和充满变数,中国经济恢复上行的速度和能力会受到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将继续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在投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三方面全面发力,并以扩大内需为主进一步提振经济。这一点,在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有所体现,国家将以更有力的宏观政策应对疫情影响,做好“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工作,如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释放消费潜力政策支撑等。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下游需求未能完全恢复,造成库存高企、钢材价格低位徘徊、企业资金周转变缓、盈利能力降低等问题。但随着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钢铁下游行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国家提振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地,钢材需求将快速恢复,钢铁行业第二季度回暖、下半年进一步向好是大概率事件,业内对此应抱有信心。(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