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成华区天顺商贸部

批发零售:日用品、纸制品、工艺品、文化用品、箱包、服饰。(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古老葬礼仪式
新闻中心
古老葬礼仪式
发布时间:2020-03-20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方式

编辑

土葬

土葬是我国产生早、流传时间长、使用范围广、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
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 《吕氏春秋》卷10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
———《孟子·滕文公上》
(3)灵魂信仰与农业社会“以土为本”的观念
意识相结合产生土葬
植物采摘及种植生产形成“重土”意识:植物生命来自泥土;有地则生,无地则死。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4)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朱熹《朱子大全》卷92:“葬之言藏也……使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

火葬

产生时间: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流行区域:西北地区
《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

悬棺葬

概念: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
名称: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岩子
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
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区)
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
(1)洞穴式(初始形态)
(2)凿穴式(发展形态)
(3)桩木式(定型形态)
悬棺葬俗产生原因:
(1)灵魂观念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悬棺葬
高山悬崖:特殊的生活地理环境
《太平寰宇记》卷168:“僚人礼俗殊异,以岩穴为居止。”
灵魂“寻根”意识产生崖葬
对高山悬崖的崇拜(山崇拜)信仰产生了崖葬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清)《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一。

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挂葬”、“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居的反映,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遗存。

天葬

天葬是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农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