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摘酒一般讲究“看花摘酒,掐头去尾”。在流酒时,蒸馏温度不断升高,随着时间的迁移,出酒的酒精浓度会由高逐渐降低。而酒精浓度不同会导致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酒花来摘浓香型原浆酒。
2.酒头是刚蒸馏出的部分酒液,数量不多,度数高,一般可以超过70°。酒头中含有甲醇、杂醇油、低级脂肪酸、醛等,对人体伤害较大,所以不应保留。
3.酒尾后蒸出的度数较低的酒液,一般低于10°。酒尾中含有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和较多的杂醇油,味道杂且涩、酒体浑浊,所以需要另外处理。有些酒厂将酒尾倒入窖池中促进发酵,有些会倒入甑中循环蒸馏,有些也会舍弃。
二、看花摘酒
1.浓香型原酒花大如黄豆被称为“大清花”,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这种程度的酒体酒精度数在65°~80°。
2.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的被称为“小清花”,酒度度数在58°~63°。酒花大小如高粱粒,持续时间在15秒钟左右,则酒精度数大约在53°~55°之间。
3.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称之为“云花”,此时酒度在40°~50°。形似云花留存时间也一样,但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的酒花成为“小酒花”,酒度在15°~40°。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此时的酒花大多为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珠,称为“油花”,酒精度数在5°。
三、其他
1.浓香型白酒会在这一环节,一般按照摘酒顺序分出“特曲”、“头曲”、“二曲”、“三曲”等泸州浓香型基酒。经过贮存和勾兑后,才会称为正式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