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作为“两山”思想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璀灿的人文遗存、丰富的竹资源,竹材加工生产工艺技术领先的企业云集。
今年举世瞩目的G20峰会,以绿色家居和东方文化为主题的“安吉智造”,更是通过椅、竹代表产品在这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随后更是迎来了后G20时代。
G20峰会国宴和双边外事活动的礼宾用品设计师、艺术陈设设计、纪录片导演夏勤老师表示所有人对竹子有一种情怀,但更多的时候,他认为这个情怀一定要将竹子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又是两个字“审美”。***痛苦的就是审美的标准永远停留在那么一种环节。为什么把建国以来***重要的会议放在杭州这样一个山山水水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相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世界人民重新再一次认识到中国的审美。
都说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安吉因竹而美,因竹而富,更因竹而闻名。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安吉竹子已经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到深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涉及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纤维、竹工艺品等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
绿色在安吉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是一种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本。这也是本届“竹建筑·竹生活·竹产业”高峰论坛继去年之后又一次选址在安吉举办的主因。
大师论竹
学术主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宇航主持了大师论竹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巴厘岛“绿色学校 Green School”创始人约翰·哈迪,意大利著名生态竹建筑师、卡德纳斯事务所创始人马儒骁·卡德纳斯·拉韦德,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国内外竹建筑的发展与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认为,建筑中以往用的材料大多数是比较重的、******性材料。在中国虽然有很好的木构建筑的传统,但近年来因为国家木材资源匮乏,对这一代建筑师来讲,木结构已经非常生疏,木材的使用只可在古建筑当中一窥究竟。所以建筑师们只好跟着一起“全球化”,用混凝土、钢结构等搭建建筑。近年来,一直在建筑当中用作脚手架的速生竹已经发生了改变,速生竹子利用材质、材料性能和可再生性有了更多的价值。竹子不间断地出现在古代文人的山水画和诗词歌赋当中。竹是文人的象征,如果建筑和园林当中出现了竹子,很明显就有了人文气质。再者,很多地方的竹材生产不尽相同,也使这种材料具有了地方性。近年来,来自周边的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很多的建筑师也在用竹子尝试一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有人叫“弱建筑”、“轻建筑”。因此,竹子材料对将来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文化建筑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巴厘岛“绿色学校 Green School”创始人约翰·哈迪表示,他所在的巴厘岛是世界上比较罕见的受到工业革命和宗教影响比较小的区域,并且长期受印度教统治,这也是他选择巴厘岛创办绿色学校的原因。巴厘岛的工厂有800名工人,而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农庄,人们自己种植粮食,自给自足,为了保护巴厘岛的环境,履行和贯彻绿色理念,就用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里坚持绿色的原则,抵制全球化。
“绿色”这个话题一直再被谈论,“绿色”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是务必要有的想法。带设计师们去现场调研,吃、住均在现场,仔细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设计,只有从地形地貌本身出发进行设计,才可以因地制宜,摆脱设计只停留在桌面上的这一困境。
马儒骁·卡德纳斯·拉韦德在演讲中提到,很多人认为设计的出发点与“可持续性”这个词关系密切,然而有时候“可持续性”听上去是很奇怪的词,很多人只是在销售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设计的建筑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他便想到一个词替代它,那就是“意识”。因为意识和自然的关系***重要的一点便是与自然的融合。包括各种自然元素的运用,比如风、声音、水、竹子等。这些都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然而,意大利的文化中,竹子是非常少的材料。由于他在哥伦比亚和亚洲的生活经历,他对竹子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适合做建筑材料,所以,区分竹子的种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竹子、发现竹子、保护竹子。
用自然的材料设计现代感的建筑则是他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在他***近的研究当中,低成本、高能效的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同时,风水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在风水学的启发下,他提出来阴阳结合的设计观点,并设计了一座竹屋。整个建筑看起来好像飘浮在空中,这些都是风水的启发。
竹结构还在不断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强韧,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竹建筑会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论竹·建筑与建构的无限可能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理事会副理事长仲德崑认为,竹和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怀密不可分,竹是正直、有气节、虚心的象征。同时,竹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我们密切相关。仲院长针对自己正在进行的一个竹建筑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表示因为竹建筑的实践,他们在学校中也开展了竹建构的教学实验,并希望加强和竹产业实践的联系把这个活动一直开展下去。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玲认为,竹之道是自然的东西和文化的东西的融合,在建筑当中,不仅包含了美学,还包含了道和文化逸趣,使建筑架构拥有更深的内涵。她分享了他在楼纳国际高校建造节时的一些感悟,虽然***后搭建完成并没有设想的好,但是却带来很多启发。这说明沈建大的师生对竹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希望之后可以继续更深入的探讨,实现以后的推广。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周宇舫表示,竹建筑设计与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地性。他带学生做过很多下乡的工作,做过很多的在地教育。他主要谈了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引导产业、创新引导产业,二是现在大学中的教育状态。在地教育对实践自身和老师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一个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和激发创新活动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蔚用三个乡村故事讲解了他在竹建筑领域的研究。刚刚发生的楼纳建造节、正在进行的白马村的烟房以及即将开始的竹博园舞台的建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竹建筑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都市元素(北京)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首席建筑师王刚对竹子有了很多年的了解与研究。这么多年,他在竹子上的思考、实践,把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性和现代性的表达。让它融入了现代的家具、现代的器皿和现代的房屋建筑中,但是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它面临着很多挑战以及很多巨大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法规层面、社会的习惯意识和传统行业意识层面。过去原始建筑的房子都是偏手工,但他更想强调半手工、半工业化的方式,包括竹材在这里混搭混用,包括工业和竹材混用,包括砖结构、钢结构。他相信这是人们毕生的使命。
论竹·教育与教学的创意探索
在此次论坛中,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竹教育的发展,安吉县人民政府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8所知名院校进行了签约仪式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竹与木的力学性质相差很大,所以只有重新认识竹的力学性能,才能更好的研究竹。在教学中纳入竹的建构、建造环节是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竹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发展的确实有些缓慢,这其中有很多的基础问题需要解决,与竹产业的联盟希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竹材的发展,校企合作,其实从效益来讲,双方都很有用的。
诠竹·空间与器物的精彩表达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主持了以“竹空间与器物的精彩表达”为主题的演讲,G20 峰会国宴和双边外事活动的礼宾用品设计师夏勤认为所有人都对竹子有一种情怀,但是,他认为这个情怀需要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那便是“审美”。G20峰会放在杭州这样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就是为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审美。
太火鸟科技美学 / 湾里书香联合创始人、美学总监何根祥提到在当下环境透支的情况下,竹的运用在消费升级大潮里是非常好的,如何更好的把材料和生活的融合,是我们要重点挖掘的。他强调到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因为他觉得这种情怀,发自竹的基因,深深的植入在每一位到场的参会者的心中。
探竹·区域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竹子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推动,《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主持了一场关于竹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的对话研讨,与多位竹产业专家、竹企业领导及设计师共同探讨了竹产业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产业升级并与设计师进行更好的配合。有竹建筑才有竹生活,有竹生活才有竹产业的发展。同时竹产业应该开辟艺术的道路,走创作的道路,这将引领潮流,开拓思想,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多方面的人才共同努力,竹产业将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