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作为速生材,原先在建筑领域主要充当脚手架等“临时设备”,但随着开发思路的变迁,现在,它具备的性能和可再生性正产生出更多价值。在不久前的第三届竹建筑·竹生活·竹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崔愷为大家分享了几个精彩案例。
******个案例运用于灾后重建工作。汶川地震后,崔院士参与了四川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决定将这所专业性的体育学校变成开放性的体育公园。除了混凝土和轻钢结构的主体建筑,在开放性上,竹材的优势得以发挥:以竹材为开放性幕墙,成为对地方传统材料的新型探索,学校的宿舍和食堂都有通风的竹子立面。
第二个案例探讨乡村复兴。崔院士介绍,江苏昆山西浜村,通过设计,村庄一角建起昆曲学社,活态文化成为景区亮点。崔愷的学生还专门研究了昆曲的节拍、间奏,并用竹建筑形成光影效果配合昆曲演出的细步,同时搭配的还包括竹灯。这其中很多原材料都来自安吉,而这些以竹出发的设计,为乡村的文化气质注入了新元素。
第三个案例还是未完成时态,如何利用竹材料搭建出一个以咖啡和茶为主的商业空间。项目在厦门海边,采用菱形的空间结构体,竹材的运用让场地可以尽量少占用濒水空间。但是,水的循环空间也对材料的消防、耐久性等提出更高要求,而竹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仍属新兴事物,这类材料的性能“边界”还在不断尝试组合和运用。
竹的集成材是否有可替代性?运用是否有年限问题?竹材受力面情况是如何的?竹材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尚有太多未知领域。“其实也不一定必须去强调耐久性。”崔院士指出,竹材在当前阶段更像是对面向未来的建筑做一个展示。呼应轻建筑、临时建筑的理念,反过来看,竹材料建筑的可消解性也许也能为竹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敞开一条路。“我们希望竹子作为材料,不仅用于装饰器物,还能发展为建筑界面主要的独立体系。”他表示,竹的特质,还有许多空间去延伸、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