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简直是一种“天赐”之宝。进入夏季后,接连的大雨考验着城市的水处理系统。其实,如果把收集的雨量有效地处理和加以利用,比处理轻污染的生活污水更经济、简便易行。
如何才能很好地收集这些雨水,而不让它白白流走呢?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经验是: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古代雨水利用的工程杰作我国城市城区雨水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古都的建设和发展而产生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城区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却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但总的来说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特大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已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是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如果这些收集的雨量能被有效地处理和加以利用,比处理轻污染的生活污水更经济、简便易行。
下面对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作一介绍,以期对现在雨水利用有所启迪。团城地面高出周围地面4.6米,且由青砖铺装,但城内众多的古树却生长了几百年,树龄已高达800余年,仍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关键是城内具有独特的雨水排放利用系统。
团城是一个孤立、封闭的单元,地面高出北海湖水水面5.64米,因此,古树生长所需的水分很难从地下水得到补给,只有靠天然降水。 团城总面积5760平方米,按北京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95毫米计,每年可得到天然降水量3427立方米。除去无法控制的蒸发损失外,如何利用剩余的雨水量满足古树生长的需要,古人做了周密的考虑。团城不像北京其他古建筑(如故宫、正阳门箭楼、鼓楼、长城及北海白塔等)一样设有地面排水明沟和在城墙上设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说明古人在建筑团城时就已有意将降水尽量留在城内。 团城的地面铺装与其他古建筑地面铺装不同。团城除建筑物、古树占去部分地面外,其余地面均由青砖铺筑而成。按形式和功能,青砖铺筑地面又分为两种:小部分由方砖和条砖铺成甬道,不渗水,供人行走;其余部分由梯形青砖铺成,铺装时大面朝上、小面朝下,砖与砖之间留有空隙,且不用灰浆勾缝用于拦蓄雨水并入渗补给砖下土壤水。
城内地下有一排水廊道,绕城布置,用青砖砌成,地面多余雨水通过9个雨箅子汇集到排水廊道。排水廊道也用青砖砌成,在水量较小时水会通过青砖慢慢渗入到廊道周围土壤,在水量较大时水会在城东南侧排出城外。
总之,团城地面采用铺装倒梯形青砖和设置地下排水廊道的做法,充分利用了天然降水,并为古树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该技术历史悠久,思路精巧,是人类利用雨水的工程杰作,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具体到今天的城市,建议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处理和回用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只有雨水收集系统而没有雨水处理和回用系统是无法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多种用途,收集的雨水可以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水。
新闻中心